大噶好,今天继续我们的“美本申请规划系列”探讨。
我没办法告诉各位一定能拿Offer的方法和经验,但是换个角度,我能告诉各位,什么情况下你们的申请会大概率被拒绝——申请规划中的每个环节都有坑,如果大家无法识别并避开,那么申请将会受到负面影响。
今天,我们就聊聊背景活动规划(活动列表填写)中的大坑。
背景活动最忌讳的:招生官从活动中看不到“探索精神”,也就看不见申请人的成长和改变。
什么是探索精神?我先不回答,咱先看几个例子:
1.学生A:通过Coursera学习机器学习,分析家乡空气质量数据,论文发表于青少年科学期刊。
2.学生B:创办“旧书共享平台”,从校内扩展到全市,减少纸张浪费。
3.学生C:自学波斯语并参加国际语言学奥赛,展示语言学习中的文化探索。
4.学生D:用3D打印为残障儿童定制假肢,结合工程学与公益。
看完上述四个例子,想必大家已经有了答案。
探索精神,不仅是说对某个领域或者某件事有兴趣就行了,学生需要进一步深入该领域,不断学习相关知识,去聚焦某一个具体问题,然后最终解决问题,或者获得改变和成长。
要展示自己的探索精神,除了要热情以外,还有四个关键点:
1.参与度。体现于学生在某个活动中是否担任领导或关键角色,同时学生在此活动中付出了多少时间和资源。所以说,长期参加一个活动,好过数个短期活动。(所以填活动列表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个点)
2.成果。学生在相关领域中解决了哪些具体问题,或者对该进程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3.改变和成长。这是招生官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不管你参与什么活动和项目,只要从中汲取养分并获得成长,这就是一个好的活动。
4.资源分配能力。这是能直观展示学生探索精神、探索能力的因素之一。
问自己两个问题:
一、你能否合理运用眼前的资源?
二、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能否将有限的资源用到极致?
背景活动中,向招生官展示“探索精神”,是否重要?
答案是肯定的,不管是从录取经验、学校官方信息,还是权威组织的数据中,都能得到肯定的答案。
根据NACAC(全美大学招生咨询协会)的报告,七成以上的大学将“对特定领域的热情和持续投入”列为“极重要”或“重要”录取因素(私立院校的占比更高)。
麻省理工学院(MIT)在招生页面上写道:“我们寻找主动利用周围资源的学生,他们通过自主项目、研究或实验展现好奇心。”
普林斯顿大学强调:“申请者需展示对某一领域的深度探索,无论是学术、艺术还是社会问题。”
聊完了背景活动和探索精神,我再给大家补充几个背景活动规划中的误区:
1.堆砌活动数量:记住,质量远大于数量,一个参与度高且有成果的活动,含金量远远高于数个参与度低的活动。
2.依赖“模板化”活动:模联、支教等很常见的活动,容易出现同质化的现象。但这类活动不是说不能有,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奇特的角度也行。
3.忽视反思与成长:学生展示出的成长、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算是最重要的因素,这个因素贯穿整个申请。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内容,希望能对各位的规划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