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大家解析的是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研究项目。
“PhD Position "Enhancing Adolescents' Agency Over Social Media Use for Digital Well-Being ”
学校及院系介绍
学校概况:
阿姆斯特丹大学(University of Amsterdam, UvA)创建于1632年,是荷兰最具历史和学术声誉的高等学府之一。作为欧洲顶尖研究型大学,UvA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特别在社会科学、传播学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院系介绍:
项目隶属于阿姆斯特丹传播研究学院(ASCoR),该院是欧洲最大的传播学研究机构之一。
- 师资力量:国际一流的研究团队,项目由三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共同指导
- 研究条件:完善的科研设施、丰富的学术资源、国际化的研究环境
- 学术氛围:开放包容、跨学科合作、注重创新
项目专业介绍
本次招收的博士项目为"提升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自主性与数字福祉"(Enhancing Adolescents' Agency Over Social Media Use for Digital Well-Being),属于传播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
-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独立开展青少年数字媒体使用研究的高层次学术人才
- 研究方向:社交媒体使用、数字福祉、青少年心理健康
- 就业前景:高校教师、研究机构研究员、科技公司研究专家等
申请要求
1. 学历背景
- 传播学、心理学或相关领域的硕士学位(研究型硕士优先)
- 良好的学术成绩记录
2. 研究能力
- 具备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基础
- 能够处理和分析复杂数据集
- 遵循开放科学原则,重视方法论严谨性
3. 语言能力
- 优秀的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
- 荷兰语不做硬性要求,但需要有学习意愿
项目亮点
1. 学术发展
- 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 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 获得专业培训机会
2. 基本福利
- 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
-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 带薪假期
3. 额外支持
- 荷兰语课程
- 专业发展培训
- 学术资源支持
有话说
项目理解
1.交叉学科:
- 本项目立足于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数字媒体研究的交叉领域
- 融合了社会认知理论、媒体效果研究和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等多个理论框架
- 结合人机交互、数字健康和行为干预等新兴研究方向
2. 研究目标
- 探索社交媒体沉浸式设计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机制
- 开发和验证青少年数字媒体使用自主性测量工具
- 设计并测试数字代理工具的干预效果
- 提出提升青少年数字福祉的实践建议
3. 技术手段
- 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综合定量与定性分析
- 运用量表开发、焦点小组访谈和实地实验等多元研究手段
- 结合大数据分析和行为追踪等技术手段
- 应用开放科学原则,确保研究的可重复性和透明度
4. 理论贡献
- 构建青少年数字媒体使用自主性的理论框架
- 深化对社交媒体流体验(flow state)的理论认识
- 扩展数字福祉研究的理论边界
- 提供青少年数字代理能力发展的理论模型
5. 应用价值
- 为青少年和家长提供实用的社交媒体使用指导
- 为应用开发者提供设计建议和最佳实践
- 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监管依据和决策参考
- 促进数字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发展
创新思考
1.前沿方向:
* 探索量子计算与传统计算的融合
- 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数字福祉研究
- 探索元宇宙环境下的青少年数字体验
- 研究社交媒体算法对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影响
- 发展跨文化背景下的数字素养教育
2. 技术手段
- 引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考察媒体使用行为
- 运用智能可穿戴设备收集生理数据
- 开发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行为追踪系统
- 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行为干预研究
3. 理论框架
- 构建数字福祉生态系统理论模型
- 发展青少年数字韧性理论框架
- 提出社交媒体使用的动态平衡模型
- 建立数字代理能力发展阶段理论
4. 应用拓展
- 将研究成果推广至不同年龄群体
- 开发针对特殊群体的数字福祉干预方案
- 设计智能化的数字健康管理系统
- 建立数字福祉评估和干预平台
5. 实践意义
- 促进数字素养教育的课程改革
- 推动数字健康产品的标准化建设
- 提升社会对青少年数字福祉的关注
-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成果转化
6. 国际视野
- 开展跨国比较研究扩大影响力
- 建立国际研究合作网络
- 推动数字福祉研究的国际标准化
- 促进研究成果的全球共享
7. 交叉创新
- 融合脑科学研究探索认知机制
- 结合公共卫生视角研究数字健康
- 引入设计思维优化干预方案
- 应用复杂系统理论分析数字行为
8. 其他创新点
- 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干预方案
- 构建数字福祉研究的开放数据平台
- 探索社区参与式研究方法
- 开发数字福祉教育游戏和应用
博士背景
Luna,英国top10学院电影研究所博士生,专注于视觉文化与性别研究。擅长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和数字人文方法,探索当代华语电影中的性别表征与身份政治。在研究新媒体艺术与创意产业的交互性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英国电影研究协会博士生论文奖和美国电影研究学会新秀奖。研究成果发表于《Screen》、《Camera Obscura》和《Film Quarterly》等顶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