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旨在为大家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导师解析和科研辅导!每期我们会邀请团队的博士对各个领域的教授导师进行详细解析,从教授简介与研究背景 / 主要研究方向与成果分析 / 研究方法与特色 / 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 / 对有意申请教授课题组的建议 这五个方面,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导师,学会科研!
教授简介与研究背景
詹教授是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作为IEEE高级会员,他还是ACM、CCF和CAAI的会员。詹教授的学术成就令人瞩目,他不仅入选了Elsevier计算机学科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人工智能专家评审组成员。在广东省,他是首批"青年珠江学者"和自然科学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并被评为广东特支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
詹教授的学术生涯始于中山大学,他在那里完成了本科和博士学位的学习。2007年至2013年期间,他在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攻读博士学位,为他日后在智能计算和优化算法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毕业后,他先后在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和超级计算学院任教,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研究经验。2016年起,他加入华南理工大学,开始了他作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的职业生涯。
詹教授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他的论文被蚁群算法创始人Dorigo、禁忌搜索创始人Glover等著名学者评价为"令人鼓舞的成果"。他的研究不仅推动了理论发展,还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被欧洲航天局科学家应用于彗星探测器的质谱仪参数优化设计中。
主要研究方向与成果分析
詹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能计算、云计算与大数据、智能优化以及智慧应用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他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了大量高质量论文,并获得了多项重要奖项。
在智能计算方面,詹教授专注于进化计算(EC)、群体智能(SI)、粒子群优化算法(PSO)、蚁群优化算法(ACO)、遗传算法(GA)和差分进化(DE)等领域。他在这些算法的改进和应用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粒子群优化算法方面的工作备受关注。
詹教授在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的研究主要围绕大规模云资源调度与管理,以及大数据环境下复杂问题的建模优化展开。这些研究对于提高大规模计算系统的效率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智能优化方面,詹教授的研究涵盖了大规模优化、动态优化、多峰值优化、约束优化、多目标/超多目标优化和昂贵优化等多个方向。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优化算法的理论发展,还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了有力工具。
詹教授的研究还延伸到了智慧应用领域,包括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出行、无线传感器网络、调度控制和智能规划等。这些研究对于提高社会运作效率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从詹教授的发表论文来看,他在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影响力的文章。例如,他在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上发表的"Orthogonal learn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一文,被引用超过600次,是该期刊自2011年以来引用次数排名第三的论文。另一篇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Part B上的"Adap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论文,更是被引用超过1500次,成为该期刊近20年来引用次数排名第二的论文。
这些高被引论文不仅体现了詹教授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创新性,也显示了他的研究对学术界产生的深远影响。除了这些经典论文外,詹教授近期还在多个领域发表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如在多任务优化、动态多目标优化、昂贵多目标优化等方面都有重要突破。
研究方法与特色
詹教授的研究方法体现出了几个显著特点:
首先是跨学科融合。詹教授善于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融合起来,创造出新的算法和解决方案。例如,他将正交实验设计的思想引入粒子群优化算法,提出了正交学习粒子群优化算法,显著提高了算法的性能。
其次是理论与应用并重。詹教授不仅关注算法的理论创新,也非常重视算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他的研究成果被应用于生物医学、物理光学、化工生产、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等多个领域,体现了理论研究对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
第三是注重算法的自适应性。詹教授提出的许多算法都具有很强的自适应能力,能够根据问题的特点和优化过程中的情况动态调整策略。这种自适应性使得算法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和动态变化的优化问题。
第四是重视大规模和复杂问题的求解。随着问题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复杂度的提高,传统算法往往难以应对。詹教授的研究特别关注如何设计能够有效处理大规模、高维度、多目标等复杂优化问题的算法。
最后,詹教授的研究还特别注重算法的分布式和并行化实现,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设备的并行处理能力,提高算法的效率和可扩展性。
这些研究特色使得詹教授的工作在学术界独树一帜,也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
基于詹教授的研究方向和最新发表的论文,我们可以看出智能计算和优化算法领域的几个重要发展趋势:
(1) 多任务优化和知识迁移:随着问题的复杂化,单一任务的优化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多任务优化,特别是如何在不同任务之间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成为了研究热点。詹教授最近的工作"Learning to Transfer for Evolutionary Multitasking"就探讨了如何在进化多任务优化中实现有效的知识迁移。
(2) 动态优化:实际问题中,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往往是动态变化的。如何设计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优化算法成为一个重要方向。詹教授在大规模动态优化问题上的研究,特别是考虑变量间交互作用变化的情况,代表了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
(3) 昂贵优化问题:在某些领域,如工程设计和科学实验中,目标函数的评估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或资源。如何在有限的评估次数内找到高质量的解成为一个挑战。詹教授提出的基于网格分类的代理辅助粒子群优化算法,为解决昂贵多目标优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4) 多模态优化:许多实际问题具有多个局部最优解或全局最优解。如何同时找到多个最优解,并在这些解之间保持适当的多样性,是多模态优化研究的核心。詹教授提出的利用景观感知的差分进化算法,为解决多模态优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5) 大规模优化:随着问题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有效处理高维度的优化问题成为一个重要挑战。詹教授在大规模优化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结合协同进化和分解策略的方法,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6) 智能算法与机器学习的结合:将传统的智能优化算法与现代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是提高算法性能的一个重要方向。詹教授最近的工作"Multi-Source Knowledge Fusion Based on Graph Attention Networks for Many-Task Optimization"就体现了这一趋势,将图注意力网络引入多任务优化中。
(7) 智能算法在新兴应用领域的拓展: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算法在无人机路径规划、蛋白质结构预测等新兴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詹教授在这些领域的探索工作,展示了智能优化算法的广阔应用前景。
这些研究趋势不仅反映了学术界的最新发展方向,也与实际应用需求密切相关。可以预见,未来智能计算和优化算法的研究将继续朝着更加智能化、自适应、高效和实用的方向发展。
对有意申请教授课题组的建议
对于有意申请詹教授课题组的学生,我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1) 夯实基础知识:詹教授的研究涉及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优化理论等多个领域。申请者应该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特别是在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优化理论等方面。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编程能力,熟悉常用的编程语言如C++、Python等。
(2) 了解研究前沿:建议仔细阅读詹教授近期发表的论文,了解他当前的研究方向和最新成果。特别关注那些在顶级期刊如IEEE Transactions系列上发表的文章,这些往往代表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3) 培养创新思维:詹教授的研究工作体现出很强的创新性。申请者应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新的想法。
(4) 重视实际应用:詹教授的研究不仅注重理论创新,也非常重视算法的实际应用。申请者应该关注如何将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结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提高英语水平:詹教授的研究工作具有很强的国际性,经常与国际同行交流。良好的英语读写和交流能力对于参与国际合作和发表高水平论文至关重要。
(6)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从詹教授指导的学生成果来看,他非常重视团队合作。申请者应该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他人有效沟通和合作。
(7) 保持学术热情:詹教授的研究涉及多个前沿领域,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和探索。申请者应该对学术研究保持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热情。
(8) 参与科研实践: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尝试参加詹教授组织的暑期科研项目或其他科研活动,这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课题组的研究氛围和工作方式。
(9) 明确研究兴趣:在申请时,应该明确自己的研究兴趣,并解释为什么这些兴趣与詹教授的研究方向相契合。这将有助于詹教授评估你是否适合他的课题组。
(10) 展示自己的优势:除了学习成绩外,如果有参加过相关的学术竞赛、发表过论文或有实际项目经验,都应该在申请中突出展示。
最后,詹教授在招生要求中特别强调了"诚实、认真、敬业、乐群、有学术追求和学术抱负"这几点品质。申请者应该认真思考自己是否具备这些特质,并在申请过程中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