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学校开始了新一轮IGCSE选课,但家长和同学们却犯起了难,在追求“全面性”还是“专业性”上犹豫不定。
“目标英美双申,IGCSE是不是要综合多选几门课?”
“孩子擅长理科,IGCSE还要学人文社科类吗?”…
为家长和同学们总结了一些常见的选课经验,可进行一定参考!
*IGCSE科目组合全面性和专业性的平衡zui终还是要根据同学们的个人目标、兴趣和发展阶段,以及所在学校提供资源等方面综合考量,下述经验方法仅参考使用!
01、两种选课模式的优势与适用场景
IGCSE是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广泛选课有助于学生建立跨学科思维,培养综合能力。
尤其是还未明确未来方向的情况下,全面选课能保留更多可能性,避免过早“定型”。
申请方面,部分国家院校如美国更重视全面发展,广泛的科目组合相对更符合要求。
全面选课的适用场景:
兴趣广泛,或对专业方向尚不明确;
未来目标国家/大学看重通识教育。
(前提是学生的学术能力足以支撑多学科学习)
有些学生在升读IGCSE前就已经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或知道自己的擅长领域,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集中选择与未来目标相关的科目,减少非必要科目的学习时间,集中精力提升核心科目成绩,提前为ALevel/IB阶段打基础。
专业化选课的适用场景:
学生已有明确专业目标;
未来目标国家/大学看重专业深度;
学生存在明显偏科,可扬长避短。如文科较弱,可减少人文科目。
02、两种选课模式也分别有一定劣势
全面选课,同学们学习的科目数量相对更多,更考验学习能力。
如果后期受到个别科目的影响,比如不擅长这门学科,但浪费了太多时间,效果是本末倒置,甚至还会耽误其他学科的学习。
对于专业派的致命盲区,过早聚焦在一定的学科领域内,可能自断退路。历年有同学在升入Alevel/IB阶段后,会重新更换专业方向从头开始,增加了后期的学习压力。
因此,如何平衡两种选课方式?
核心科目必选
无论方向如何,数学、英语、至少一门科学(物理/化学/生物)通常是国际学校在IGCSE阶段开设的“必选项”,它们既是升学基础,也是多数专业的隐性要求。
兴趣+潜力导向
在学习核心科目的几乎上,建议同学们选择至少2-3门自己擅长且喜欢的科目,确保成绩优势;再搭配1-2门拓展类科目(如经济、计算机、艺术等)增加广度。
*对于学习两年制IGCSE课程或本身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尝试1-2门“新”科目,如经济、商务,探索潜在兴趣,后续到ALevel/IB阶段再收缩方向。
未来目标倒推
如果同学们已经有明确的申请或专业方向,比如计划申请英国,英国院校侧重专业性,可以提前研究目标专业的IGCSE推荐科目,例如医学需要生物+化学。
计划申请美国,保留全面性,适当加入人文、社科或艺术类科目,体现多元化能力。
IGCSE选课的核心原则是:在确保核心科目成绩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目标适度倾斜,同时保留一定的探索空间。
若方向明确,可侧重专业性(70%相关科目+30%拓展科目);若方向模糊,则以全面性为主(50%核心+50%兴趣探索)。但zui终决策需结合学生能力、学校资源及升学规划综合判断。
同时,下面这些选课误区,家长及同学们也要有一定了解:
学习的科目数量越多越好
不可否认,选择多门IGCSE科目并取得好成绩可以体现学习能力,为大学提供全面的学术背景信息,有助于招生官评估申请者整体学术素养和潜力,从而增加录取机会。
以牛津大学经济与管理专业数据为例:
2023-24cycle所有申请者平均有8.1门GCSE达到A*/9/8等级;
入围申请者平均有9.1门GCSE达到A*/9/8等级;
录取学生平均9.6门GCSE成绩达到A*/9/8等级。
牛津大学官网
但不是所有同学都适合这条路线。IGCSE通常选6-10门,过多科目可能导致精力分散,影响成绩质量。与其选择8门但成绩只有B,不如只专攻4门,门门拿到A*。
忽视科目难度差异
虽然IGCSE部分科目的学习内容,同学们此前在初中阶段就接触过了,但面对全新的语言环境和课程要求,还是建议同学们量力而行。很多科目的难度,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以经济学科为例,会被很多IGCSE新生误认为是“常识性科目”,背诵好相关定义即可。
但具体来看学科难点,经常需要学生做到图表与理论结合,如供需曲线、成本收益分析需数学和逻辑推导能力;考试要求用理论解释现实案例(如通货膨胀、政策影响),单纯死记硬背的效果并不好;拿到高分还要做到术语精准性,混淆相似概念同样会导致失分。
CIE考试局,IGCSE经济评估目标
依赖他人经验
热门选课组合未必适合所有人,需结合自身情况调整。也可添加微信,机构学科老师将结合同学们自身学术特性,给与充分的选课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