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 DP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教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老师,一般对热点新闻都会比较关注。因为这些当下层出不穷的热点话题,非常贴近现实生活,往往就是最好的教学素材。

这些热点新闻的此起彼伏,通常也会有些规律,比如一个热点事件通常要通过另一个热点事件的发生来降温,而一个热点事件的热度通常持续在一周左右。

当然,也会有例外。

所以,备课没办法做到一劳永逸,始终需要动态更新。

起起落落之间,虽然新闻事件本身可能是不断变化的,但隐藏在它们背后的“目的/受众/语境/文本”之间的互动关系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时间和空间”对于文本意义生成的影响始终都是存在的,“文本和文本之间”以各种形式存在的联系也是无法否认的。

比如文本背后,可能会反映出语言与群体、语言与个体、语言与权力、语言与性别、语言与社会关系、语言的禁忌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或者说,从这些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理解语言在建构意义和理解世界上具体问题时所发挥的作用。

又比如,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媒体使用语言的各种方式,都会直接影响文本意义的生成。不论是文本意义的产生和接受,都会受到其传播媒介的影响。媒体在教育、政治和意识形态等领域是会产生巨大影响的,媒体在运用语言来传播信息和说服或娱乐时,方式和手段是多样的。

总之,在纷繁复杂的文本的意义生成过程中,“文本、读者、作者、世界/文化”之间的互动总是在不断发生的。而“认同、文化、创造力、交流、观点、转化、呈现”这些重要概念,也是在文本意义生成过程中不断产生影响的。

如果说得简单一点,非文学文本的学习至少可以有这样五个方面考虑: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非文学文本的选择不像文学文本。文学文本通常书单和出版物都很明确,只需选择确定即可,而非文学文本的类型则非常庞杂,单个选择相对容易,但要组合成一个系列或者专题,难度就要大许多。此外,特定的非文学文本的类型界定,也因为融媒体时代新兴文本的多模态特征而难以界定。

放眼当下,因为自媒体的大量存在,各种信息漫天飞舞,既给我们充分打开了信息视野,但也常常让我们难于分辨信息的真伪。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些基本的媒介素养。

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曾对“媒介素养”下过一个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百度百科)

乐观地说,新媒体时代正在不断以一种不可抵挡地方式“磨砺”着我们的媒介素养,悲观地讲,我们既无法躲避媒介通过多种方式在多个方面对我们产生的影响,也无法摆脱我们身处的文化语境给我们的个体和群体认同留下的深刻烙印。

引用课程指南里的一句话,语言与文学这门课程就是要“探索人们的立场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文化信仰系统形成的,并磋商文本的意义”(指南25页)

【Through close analysis of various text types and literary forms,students will consider their own interpretations,as well as the critical perspectives of others,to explore how such positions are shaped by cultural belief systems and to negotiate meanings for texts.(guide,page20)。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教学内容的非文学文本的选择,还是很重要的。

言归正传,接下来说说非文学文本可以怎么选。

【下面的例子可视为一种备课训练。】

首先,非文学文本的学科可以基于以下的出发点来考虑。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其次,不论从那个出发点考虑,所选择的非文学文本类型最好能尽可能丰富多样一些。比如大纲给出的这些示例(语言A:语言与文学指南,27-28页)可以作为一个基本配置。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在课程大纲构成中,三个探索领域都提到了要文本要“选自各种材料来源”,在第一个探索领域里更是明确强调:“从各种材料来源和媒体中选择非文学文本,尽可能多地代表广泛的文本类型,并且要选择各种文学体裁的文学作品。”(语言A:语言与文学指南,22页)

最后,我们来看一组非文学文本的例子。

在给出示例前,还要补充两点。这两点都是在IB关于课程大纲的的FAQ(常见问题)里有特别提到过的:

第一,所学的非文学作品可以是翻译作品,但必须是由专业人员翻译并已经出版的著作。基于这个要求,考虑有些网络和新媒体文章的“稳定性”相对较弱,这组例子就重点选取了一些平台相对稳定的文本。

第二,多篇短的非文学文本必须出自同一作者,才能构成一部作品集。只有在无法辨识单一作者的情况下(比如无作者署名的报刊文章或商业广告),“作者身份”这个概念才可被扩展。所以下面给出的示例并不能构成一部“作品集”,仅仅只是围绕同一话题的一组文本。如果要作为作品集处理,建议锁定同一作者,或者同一平台。

先热个身,比如如果对于“农民工”这个群体感兴趣,我们就可以找一组这样的多样文本。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除了按照特定群体来找文本,还可以基于某个社会现象/全球性问题来找

【1】非文学文本之新闻类(新闻报道/新闻通讯/新闻评论/特稿……)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在语言与文学课程里非文本文本的众多类别中,新闻类可以说是个重要的大类,不论是作为教学内容还是作为考试题目,使用到的频次都非常高。上述这一组文本涵盖了几种不同的新闻文体,网上都可以找到原文。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在这些文本里,除了把握不同文体的特征,还可以充分感受语境的影响、编辑的作用、偏见和刻板印象、话语权,可以体会价值导向、媒体倾向,还可以感受不同语体与风格,图文结合、叙述视角运用、直接引用和间接转述、递进式结构、因果论证、场景描写等多种手段对意义表达的影响。

【2】非文学文本之著作类(个案研究/专题研究/访谈实录/法律法规/知识读本)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3】非文学文本之行动计划/发展议程/报告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4】非文学文本之微博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这里还有同一平台的多种不同文体文本。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5]非文学文本之分析报告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6】非文学文本之“论文”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7】非文学文本之影视剧及音乐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8】非文学文本之公益海报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海报可以参看《全球反拐卖女性儿童公益海报》)

选择上面这一组文本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到大众传播过程中“编辑的作用”,不然,应该还可以找到更多的互文性非文学文本。

最后补充说明一下,上面的这一组文本,主要是基于全球性问题考虑(全球性问题三个特点:具有广泛的重要性,具有跨国性,其影响在各地的日常生活中能被感受到)。

当然,也可以作为热点新闻素材。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第5条是gender equality,我们可以看看具体的表述,尤其是5.2这一条。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如果要找一部文学作品跟这一组非文学文本匹配,那当代热度较高(争议也比较大)的作品当属贾平凹出版于2016年的最新长篇小说《极花》(写了一个被拐卖女孩的遭遇)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还有,曾发表在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杂志《雨花》1988年第十期(总第二0八期)上的调查报告文学《黑色旋涡》,也值得一看。

【IB DP老师必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语料该怎么找?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出国留学的三大收获(非功利篇)

下一篇

三所Niche排名不高但名校录取率高的美高学校推荐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