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IB 第三科目组(Individuals and Societies)中,中国学生最爱选的课程之一就是经济学了,尤其是对于大学想申请经济方向或者商学院的同学们来说,IB 经济相当于必选课。
但是,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很多同学并不那么轻松。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本质上是一个偏文科的学科,有大量抽象的概念和很多反直觉的理论。并且, IB 考试要求同学们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描述解释出来,这不难上加难吗?
本系列文章,我将用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例子,带同学们初步认识、理解并记忆经济学概念。今天的主角是 —— Substitution Effect 替代效应。替代品,就是服务于相似的需求和欲望的商品。比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理论上互为替代品。替代效应指的就是: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从其他替代商品转向这种商品,因为它比其他商品相对便宜。
?想象一下:夏天到了,你走在街上汗流浃背,想着买瓶可口可乐解暑。这时候,你发现百事可乐在打折。打折的百事可乐相对于可口可乐变便宜了。既然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互为替代品,都可以实现为你解暑的需求,于是,你选择买一瓶百事可乐。
最终的结果就是:百事可乐的价格下降,导致百事可乐的购买量上升。
替代效应在经济学里的定位是:A Cause of Law of Demand,它是一个需求法则的原因。
Law of Demand 需求法则,是微观经济学里同学们最先接触到的基础概念之一。
“法则”听起来“高大上”;但其实,所谓的「需求法则」就是一个即便没有学过经济学的人也知道的常识:商品价格越高,购买量越少,反之亦然。
为什么我们在 IB 经济里要学「常识」呢?
经济学在学科分类里被归在了 Social Study 社会科学的范畴里,所以,我们可以将经济学粗浅地理解为,一门研究社会里的经济常识的学科。
经济学在做的事情就是归纳总结社会经济常识,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这样,人们才能基于一些突发事件,做出结果预判。也才能够,为了实现一些目标,做出决定。比如:降价之后,我们能够预判销量的增长;或是为了销量的增长,而选择降价。
诸如「需求法则」」这一类的常识,经济学要我们学的不仅仅是:何为「需求法则」?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为什么商品价格越高,购买量越少?
「替代效应」在 IB 经济学的作用
IB 体系的经济学,将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本质贯彻得十分彻底。
(选自 IB 大考真题 Markscheme)
在考试里,我遇到过很多学生问我:“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答案明明没错,但是会被扣分?” 而这些同学的答案,往往是直白地写:因为价格上升,所以购买量下降。想要符合 IB 的得分要求,同学们得用上「替代效应」。
我们应该这么写?当商品 A 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会从商品 A 转向购买其他替代商品,因为它比其他商品相对更贵了,所以商品 A 的购买量下降。
假期,我将继续开设 IB 微观经济学衔接班。我会运用大量的例子辅助讲解经济学概念,包括生活中的场景化事例、时事新闻事件等,让同学们能够亲身地去理解理论知识,去体验经济学概念的使用场景,从场景中理解、归纳和构想概念背后的逻辑。
在暑期预习阶段,如果我们只是简单背背概念的英语名称,就会显得枯燥,也不容易记住。但是,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学习经济学概念,不仅能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记忆,更能激发同学们对经济学学科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