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短篇小说,大家一定会想起欧·亨利的名字,以及他作品中经典的“欧·亨利式结尾”。
欧·亨利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现实主义著名作家,一生创作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揭露了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讽刺反人道的法律和虚伪的道德。
本期IB中文导读,我们就跟着IB中文阅卷官老师的笔记,以《警察与赞美诗》为例,一起学习短篇小说文体的鉴赏思路吧!
The Cop and the Anthem
警察与赞美诗
作者:欧·亨利
苏贝躺在麦迪逊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辗转反侧。当夜晚雁群引吭高鸣,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对她们的丈夫亲热起来,或者当苏贝躺在广场的长凳上辗转反侧的时候,你就知道冬季已经在逼近了。
一片枯叶飘落到苏贝的膝头。这是杰克·弗洛斯特的名片。杰克对麦迪逊广场的老房客倒是体贴入微的,每年要来之前,总要预先通知。他在十字街头把名片交给“北风”——“幕天席地别墅”的门房——这样露天的居民就可以有所准备。
苏贝体会到,为了应付即将来临的严冬,由他来组织一个单人筹备委员会的时候到了。为此,他在长凳上转侧不安。
……
苏贝觉得有一只手按在他的胳膊上。他霍地扭过头,看到了一个警察的阔脸。
“你在这儿干什么?”警察责问道。
“没干什么。”苏贝回答。
“那么跟我来。”警察说。
第二天早上,警庭的法官宣判说:“在布莱克韦尔岛上监禁三个月。”
作者简介
欧·亨利(笔名),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是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欧·亨利在1862年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医生家庭,幼年时期母亲便因结核病而离世,同年与父亲一起搬去祖母家住,后由祖母和姑姑抚养长大,也是姑姑激发了他的文学热情。
欧·亨利的一生富于传奇性,做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当银行出纳员时,因银行短缺一笔现金,为避免审讯,离家流亡到洪都拉斯。后因回家探视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狱,并在监狱医务室任药剂师。
在狱中,为了赚取稿费给女儿买圣诞礼物,他开始了短篇小说的创作,但犯人的身份使得他不敢使用真名,因而使用一部法国药典的编者名字——欧·亨利,作为笔名。
1901年,欧·亨利提前获释,后来迁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他经常出入小酒店、贫民窟以及小客店和下等剧院,为那些普通的小人物立言,他将自己看做是纽约400万贫民以及普通人民的代表。
总结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全篇阅读,理清故事线
注意IB阅卷官老师重点标红和标黄的部分哦!
故事开端:苏贝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故事发展:苏贝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故事高潮:苏贝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故事结局:苏贝被判入狱三个月。
小说的时代及社会背景
《警察与赞美诗》发表于1904年,当时正是新工业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美国资本主义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极大的物质文明时,美国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贫富两极分化日益明显。
当时,美国社会的急速发展,中下层人民的大量破产,但资本却不断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造成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化和表面化。
文章中的「讽刺」情节
主人公为了进监狱避寒做的“努力”
事件一:豪华饭店
苏贝计划在豪华饭店吃霸王餐,但侍者领班一眼看穿他的着装,将其撵到了人行道上。
事件二:商店玻璃橱窗
苏贝捡了一块大圆石砸破商店的玻璃橱窗,等待警察的抓捕,但警察赶到后并未把他当做嫌烦抓走。
事件三:普通餐馆
苏贝在一家“不怎么堂皇”的饭店吃了牛排、煎饼、炸面饼圈和馅饼,随后告诉店员自己没有钱,让店员找警察来。
事件四:调戏女子
苏贝打算扮演一个下流惹厌、调戏妇女的浪子,但并未如愿。
事件五:假扮酒鬼扰乱治安
苏贝在人行道上手舞足蹈、吆喝胡闹,但警察只是挥旋着警棍向市民解释,并未抓捕他。
事件六:偷雨伞
苏贝在雪茄烟铺门口拿了别人的伞,希望伞主人报警,没想到那位只是伞的“前任主人”,将伞“还”给了苏贝。
如何理解事件二、四、五、六的巧合?
事件二中,苏贝砸了玻璃橱窗后,正好“有个人跑着去搭车子”,警察按常理就去追赶那个人;
事件四中,苏贝当着警察的面去轻薄街头女子,不料那女子倒真的是个想寻人搭腔的调情老手,吓得苏贝“撒腿就走”;
事件五中,苏贝在街头醉鬼般的吵闹,谁知道正碰上“耶鲁的小伙子”庆祝赛球胜利的时候,警察因此不以为然;
事件六中,苏贝强要别人的伞,没想到“伞主人”的伞也是捡来的,苏贝的戏就没法演下去了。
作者通过制造巧合来达到讽刺的效果,六次事件中作者分别想讽刺什么?
①讽刺美国社会贫富悬殊、等级森严;
②讽刺美国警察武断愚蠢、是非不分;
③讽刺美国民众怕警察给自己招麻烦;
④讽刺美国妇女卖身求生的现实;
⑤讽刺美国法律“扰乱治安”罪形同虚设;
⑥讽刺美国盗贼遍地的现象。
欧·亨利式的经典结尾
结尾处,作者是如何巧妙“讽刺”的?
苏贝在教堂旁忏悔反遭拘捕,是一种巧合,但也是必然的,巧就巧在他若有所思的忏悔神态正好出现在教堂旁,如果是在“街心公园长凳上”,就不可能被捕了。
这一偶然却反映了事情的必然,因为看见教堂,听见赞美诗乐声才会引发忏悔之意,而教堂是衣冠楚楚的富人们驻足之处,教堂周围是不允许衣冠不整的流浪汉凝神注目的,因此可以说是巧合反映事物必然性。
警察该抓不抓,不该抓的时候偏抓,这种描写起到了一种大起大落的戏剧效果,从而大大地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辛辣的讽刺了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揭露了垄断资产阶级残酷的本性,与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控诉了统治者对人民的迫害,也揭示了苏贝等下层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社会根源,从而增加了小说的社会意义。
机构中文系列课程
同学们千万不能因为母语优势就忽视了中文的重要性,其实中文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思维方式,大家培养出来的阅读文本能力、研究能力、思考能力,最终都会呈现在大学的申请文书写作中,母语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也能够决定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此外,中文学习也能够帮助孩在高年级完成CAS,如设立文学社,写作时评、新闻采访,或者创作诗歌、小说、散文等等。
机构有经验丰富的IB中文阅卷官导师,提供1v1/1v2/小班制教学,针对每个同学的情况设计课程,更有个性化板书笔记、课程反馈、课后答疑、全程督学,提供补充资料及独家练习题哦!
学生作业及课堂笔记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