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是毕业的季节,毕业班的学生们即将奔赴新的山海,开启下一阶段的人生。5 月也是焕新的季节,新一届学生将离自己的规划目标更近一步,当然也会面临更多紧迫的问题。
对于笃定走在美本申请这条路上的家庭来说,越是靠近申请季,越是会陷入内卷的漩涡。从四面八方而来的消息,不断冲击着自己对于美本申请的理解,焦虑不安随之放大。
根据以往的申请经验,我们整理出了一些近几年常见的美本申请误区及解决方法,希望能够帮助申请家庭稍微缓解一下急躁的情绪,更有信心面对未来。
托福真的存在一个“下车”分数吗
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个 “下车” 分数是存在的。回看这么多年申请季,如果学生想要在保持足够竞争力的情况下冲刺前 30 的学校,那么最好是能有一个110-115的托福分数。
但是,比起分数本身,从 “上车” 到 “下车” 这个过程中的节奏感,是更需要大家去密切关注的。我们不主张学生死磕托福,因为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底子稍弱的孩子,想要一步登天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托福不光考语言能力,还有一些应试技巧需要掌握,也非一朝一夕就能习得的。
所以我们给大家的建议是,托福可以持续不断地去考,且不要给自己太大的成绩压力,只要感觉最近学的不错,就可以去考一次看看,直到你达到目标分数。当然,如果一直没有达到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策略来精进你的申请。
至于有些留学家庭坚持 “一定要考出分数才能做其他事”,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不值得鼓励。准备语言考试就和你完成学校作业、参加课外活动一样稀疏平常,和哪一件事都不冲突,甚至还有可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而且,美国大学尤其看重学生的自驱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如果你能在高中阶段就把考试、活动、社团等事情安排的妥妥当当,那么大学会相信你也有能力处理好更加繁忙的大学生活。
没有5门以上AP就进不了美国名校吗
没有 5 门以上 AP 会对申请有影响吗?会有一点,但远没有达到决定性的影响。美国大学对 AP 修课的门数和分数都没有硬性要求,拥有 5 门以上 AP 就和拥有 115 分的托福一样,会提高学生在申请中的竞争力,但大学绝不会仅仅因为你学了超多 AP 就录取你。
在这里我们要好好说说 AP 选科的事情。大部分留学家庭在看别人家孩子的成功案例时,往往只关注到了学生学了多少门 AP,而忽略了学生在 AP 选科上的巧妙性。
AP 选科有几个核心秘诀,首先一个是要尽量选择与专业相关度高的科目。举个例子,如果你未来是要申请数理化专业,那你一定要选微积分 BC 那门课,而且要尽量考到 5 分。如果你是要申请人文社科类专业,那你肯定要选择与历史或政治相关的科目。
第二点是科目难度,我们以 English Language 和 English Literature、US History 和 World History 这两个比较容易混淆的科目组合为例。如果你不是要申请英语文学专业,那就不要和 English Literature 这门课死磕,因为这门课难度极高,很多美国本土学生都觉得难以攻克。至于 US History 和 World History,我们建议除非你是立志申请历史专业、要突出你的学术专业度,不然选择 World History 这门课就足够了。
第三点是时间安排,具体来说就是如何合理安排难度大的课程和难度小的课程间的学习过程。这一点绝对要基于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了解程度,比如自己能不能同时学习几门课,有没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另外,我们也鼓励学生在这一点上多与自己的升学顾问交流,一起研究出比较适合学生能力的学习时间表。
最后也是最能展现功力的一点,就是科目间科学巧妙的搭配,简单来说就是你是否能通过你的 AP 科目来向学校展示你的学术兴趣点,并且选科思路是与你整个申请材料匹配的。举个例子,如果你在 CA 里说你要申请人文社科类专业,但是你却选了一堆 AP 理科科目,这就会让招生官怀疑你是不是想要 “钻空子”,用偏门专业当跳板来进入名校。
我们建议大家在选科上要考虑两件事,首先是我们刚刚一开始就讲到的专业相关度,越高越好,越精准越好。第二是考虑文理兼顾,比如说一个纯人文专业的学生,在几个 AP 文科科目之外,再选学 1-2 门理科科目,甚至是比较难的微积分 BC,这会让招生官感到你的学习能力很强,不仅文科学得好而且数学也很棒,是一个发展全面的孩子。
大家都在参加竞赛,我也要参加吗
首先,竞赛 “不扎手”,肯定是能给学生的申请带来帮助的。不过,我们希望学生要对参加竞赛这件事 “有想法”,即不要盲目冲动,要聪明、科学地参加竞赛。
什么叫 “科学地参加竞赛”?你第一件要想清楚的事情就是竞赛的投入产出比。竞赛的本质还是一种选拔,选拔就一定会有优胜劣汰,这也就意味着在你花了大量时间精力下去后,不见得能获得十分满意的结果。尤其是在全球性的高难度竞赛中,你很有可能就是一个 “分母”,一个 “陪跑者”。所以我们建议大家,在参加竞赛前必须要慎重考虑,这包括你是不是认可竞赛的本质核心,能不能接受一切成败,并且即使失败了也能保持好的心态。
第二件事,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竞赛。我们以 AMC 12 和 HiMCM 这两个数学竞赛为例,AMC 12 是纯个人考题形式,主要在考察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计算能力和数学思维模式;HiMCM 是以团队形式参赛的数学建模比赛,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编程能力、团队合作以及文书写作等综合能力有比较大的考验。对比之下不难发现,虽说都是数学类竞赛,但形式和考察重点完全不一样,那肯定在适合人群上也有差别,这就需要大家仔细研究竞赛形式,尽量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另外多说一句,数学类竞赛对于申请理工类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建议这些学生在选择竞赛时至少要有一个数学类的。
最后一点,竞赛成绩不佳不代表不能进入 TOP 30 大学,关键是看学生的整体表现是否与 TOP 30 大学的要求所匹配。美国大学向来看重的都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们不会单凭竞赛成绩的好坏来做最后的录取决定。而对于学生来说,竞赛也不应该成为判断你成功与否的标杆,你在竞赛中获得了什么样的进步,远比最终的成绩更重要。
高中生有必要参加科研活动吗
我们建议,对于想要冲刺顶尖院校的学生,无论是申请理工类专业还是人文社科类专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应该参加科研活动。
常有家长把科研和夏校混为一谈,也会问我们如果参加了夏校是不是就不用再参加科研了。其实,这两者不是一个概念,对学生能力展现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
夏校除了能够证明学生对专业的热情外,更是在凸显学生有能力驾驭大学难度的课程。夏校应给招生官传递出的信息是:这个高中生已经能学习大学的课程,并且还学的不错,他已经为上大学做好了准备。
科研不一样,虽说科研也是在展示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术深度,但他更突出的是学生在某一细分领域的深入探索。假设说你要申请数学专业,那你的科研就应该集中于一个更加微观的领域,比如拓扑学、数论、几何等等。科研应给招生官传递出的信息是:这个学生真的很懂这门学科,真的很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总言之,我们认为夏校不能代替科研,科研也不能代替夏校,两者应该是一种交叉关系,共同支撑起学生完整的学术探究背景。有可能的话,夏校和科研都应该安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