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申请季末尾总能流传出一些“唬住人”传言,什么标化要求提高啊,什么这个背景已经烂大街不适用了啊……
这些传言不仅影响到了下一个申请季的学生的心态,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学生的内卷……(内卷虽迟但到)
而最近,又出现了有关申港的传言→
我朋友4A*,竟然被港理工拒了!
听说香港高校开始拒收A-Level脱产生?
IB学生上个月就收到Offer了,A-Level考生却迟迟没动静……
△ 图源 | 小某书
最近留学圈疯传的"脱产生无缘港校"说法,源于2025年港校放榜季的诡异现象——
网传手握4A*的A-Level脱产考生频频被拒,而IB体系学生却批量收割Offer。这种反差让申港群体炸锅,但真相究竟如何?
01、港校从未明文封杀
据资料查询,香港八大从未发布"拒收脱产生"的官方声明,但录取风向已悄然转变——但是从学校的招生说明中可以看到,政策逐渐收紧,“脱产生”的机会越来越少。
以港科大为例,其2025年本科招生宣讲会明确要求国际生提交完整的三年国际课程成绩(如A-Level需包含AS+AL阶段),直接封堵了"高二转轨、突击刷分"的路径。
△ 图源 | 港科大官网
这种"软性门槛"让缺乏IGCSE或AS成绩的脱产生陷入困境,即便AL阶段成绩亮眼,也可能因课程断层被拒。
02、泄题作弊引发连锁反应
近年中国考区A-Level考试频现泄题、作弊、改分等丑闻,还导致中国考区被单独出卷。
可能就是因为作弊事件频发,澳门地区的多所大学明确表示不接受内地A-Level脱产学生申请!
目前澳门大学官网本科生招生板块已更新:删除所有国际课程通道,仅保留"持内地高考成绩"申请入口。
△ 图源 | 澳门大学官网
继澳门大学官宣之后,连锁反应绵绵不断: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理工大学、澳门旅游大学也不再接受内地学生非高考考生申请。
而港校这边为防止"水货学生"混入,开始严查成绩真实性。2024年港大就曾倒查学历,揪出多名伪造成绩单的申请者,而这些造假者不仅被开除,部分学生甚至触犯了刑法,面临入狱的困境……
△ 图源 | 网络
花高价读个书,把自己给读监狱里去了……作弊真的不值啊!
△ 图源 | 网络
这种背景下,脱产生因"应试速成"标签更易被怀疑学术能力。
03、录而不读:港校“严进”时代开始
招生标准持续收紧与生源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香港高等教育机构正面临独特的招生困境。值得关注的是,尽管Offer发放量保持高位,实际入学率却呈现显著落差。
根据网传消息,上海某A-Level国际学校,去年一共收获193枚香港大学offer,但是只有26人选择入学,offer放弃率高达83%。
而香港其他几所名校的处境同样如此,有学校200多份offer发出后,只有30人最后入读。
大量学生放弃香港高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录取标准高,部分学生最终成绩未达标
一直以来大部分香港高校都是con offer模式,学生需要在最终A-Level或IB实考中达到要求分数,才能最终拿到录取资格。
一些申请人在预测分阶段表现优秀,申请时顺利拿到con offer,但在实考中并没有达到学校要求,导致offer被撤回。
所以看起来发出的offer很多,但这并不是有效offer,入学率也明显偏低。
2.香港高校只是Plan B
近年来,越来越多学生采取多手准备的策略,将香港高校作为备选方案。
在递交美本申请的同时,也会顺手提交港校申请;而申请英国高校的过程中,也倾向于把香港高校作为保底选项。
因此,一旦他们拿到了英美顶尖大学的offer后,就会毫不犹豫地放弃香港高校的录取。这直接就导致了港校录取率看似不低,但最终的入学率却大打折扣的局面。
(港校:给我交天价留位费!!!)
曾经港校相对宽松的录取时代宣告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对学术实力、适应能力和求学诚意的三重考核。
想要在这场"优中选优"的竞争中突围,申请者既要拿出过硬的成绩单,更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是"海王"式申请者。
毕竟,面对越来越精明的港校招生官,"撒网式申请"的策略恐怕要失灵了。
虽然目前港校没有出台类似的政策,但申请难度确实一年比一年高,已经是大家公认的事实。
2024-25学年,香港大学本科收到2万多份非本地学生申请,最终录取1220人,其中内地生约780名,包括360名高考生和420名国际课程生。
90%的国际课程申请人都可能拿不到港大录取,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每年,港大都会在官网公布往年录取新生的情况:
往年被录取的IB申请人的最高分为45/45分;被录取的A-Level申请人最高成绩为6A*1A;被录取的SAT申请人最高成绩为1600分。
△ 图源 | 港大官网
而今年的录取趋势更是令人感受到了明显的变化,相比往年根据预测成绩发放con offer,如今港校更倾向于优先考虑拥有实考成绩优秀的学生。
04、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脱产生困境"本质是教育功利化的反噬,而港澳招生政策的调整正是对"高分低能"现象的纠偏。对于2026Fall申请者而言,与其焦虑传言,不如把握三大确定性:
早规划:提前启动申港规划,以更加充裕的时间来应对留学政策的改变
差异化:绕开大热门,去申请院校的交叉学科/冷门专业等,提高成功率
真实性:杜绝成绩注水,用扎实的学术履历打动招生官